全文检索

“诺奖风向标”斯隆研究奖获奖人公布,华农校友上榜

发布者:曾子焉发布时间:2025-02-20浏览次数:575

  2月19日,2025年斯隆研究奖(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)评选结果正式公布,共计有126位学者当选,其中有28位杰出华人学者获此殊荣。华农校友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王小龙上榜。

  斯隆研究奖于1955年设立,每年颁发一次,旨在支持和奖励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的杰出科学家和学者,是目前全球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。许多获奖者后来都成为了诺贝尔奖、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的得主,因此该奖素有“诺奖风向标”之称。据了解,每位获奖者将获得7.5万美元的奖金,可在两年期限内灵活运用于任何与其科研工作相关的支出。

  本次获奖的华农校友王小龙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,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、机器学习和机器人领域的研究。2011年他在华农本科毕业后,先后获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、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。

代表华农首次打入ACM世界总决赛

屡获大奖表现优异

  在华南农业大学求学期间,王小龙便展现了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。他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ACM-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,这是全球公认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赛事。2010年,王小龙代表华农从亚洲区域赛脱颖而出,成功打入世界总决赛,这是华农首次入围该赛事世界总决赛。

  从大一起,王小龙就非常注重高数等基础课程的钻研与学习,并在此期间对编程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受老师和师兄的影响,他开始接触ACM程序设计大赛,并被竞赛中的激情与活力深深吸引。通过竞赛,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还磨炼了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,并在大二时开始全身心投入编程训练。他与队友组成SCAU_Arctic队伍参加省赛,首次参赛便获得全省第14名。暑假期间,他坚持留校训练,经过十轮的选拔,以第一名的成绩与队友继续组队参加国赛,一路过关斩将,直至冲出亚洲线,打入世界总决赛。

  王小龙的指导老师,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教授刘财兴回忆道:“2008年,王小龙在一次训练后对我说,‘我知道自己目前还没有资格代表学校参赛,但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。’他的坚持和专注让我印象深刻。”

2010年王小龙(右三)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

  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副教授陈湘骥也是王小龙竞赛教练之一。他谈到:“王小龙为人谦虚、思维敏捷,热衷于钻研计算机算法。”他介绍,在校期间,王小龙和队友陈俊超、彭可竞组建三人竞赛队,持续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,凭借刻苦训练取得优异成绩,曾代表学校参加ACM-ICPC世界总决赛、在ACM-ICPC亚洲区域赛(国赛级)获1金2银1铜、在ACM-ICPC省赛获1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等,还曾在本科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。

  “原来人是可以走很远的,原来世界是很广阔的,原来‘神牛’开始可能都有这么一段辛酸史。”在校期间,王小龙在经验分享中回顾自己的一路成长,曾这样感慨。


文/曾子焉 图/数学与信息学院、软件学院

SCAU Copyright 华南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.All rights reserved.
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

管理登录  备案编号:粤ICP备05008874号